土壤是有結構的存在物,其中有大大小小的土壤顆粒,土壤中的砂粒、粉粒和黏粒及有機物相互膠結凝聚,形成大小不等的團聚體。其中通過各種自然過程的作用而形成的直徑<10mm的土壤顆粒稱為團聚體。
土壤團聚體的直徑一般在10—0.25mm范圍以內,直徑>0.25mm的稱作大團聚體(或宏團聚體),直徑<0.25mm的稱為土壤微團聚體,團聚體由多種土壤礦物、有機物和微生物及其代謝物共同組成,它們作為結構單元,為形成團聚體的核心也起相互膠結的作用。
土壤團聚體形成機制土壤團聚體的形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包括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及生物的作用,其主要形成依賴于土壤中各種膠結物質的數量和性質。土壤中起作用的膠結物質一般可以分為有機膠結物質、無機膠結物質和有機無機復合體。關于土壤中團聚體的形成,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礦物質和次生粘土礦物顆粒,通過各種外力或植物根系擠壓相互聚結,凝聚成復?;驁F聚體。
第二階段是團聚體或復粒再經過膠結、根毛和菌絲體的固定作用形成團聚體。
團聚體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同粒級團聚體存在不同的形成機制。多價金屬陽離子和有機物可通過吸附或共沉淀與礦物表面相互結合形成微團聚體,然后再與其他微團聚體膠結在一起形成大團聚體。不同粒級團聚體形成機制如下圖所示:
土壤團聚體作用土壤團聚體具有多孔性與水穩(wěn)性,其能使得土壤中的固相、液相和氣相相互處于相對協(xié)調狀態(tài),所以一般都認為,團聚體的形成與穩(wěn)定性對土壤結構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0.25mm水穩(wěn)性團聚體數量可以作為判斷土壤質量好壞的主要指標之一。
團聚體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1.創(chuàng)造了土壤良好的孔隙性。團聚體內部以持水孔隙占絕對優(yōu)勢,而團聚體之間是充氣孔隙,這種孔隙狀況為土壤水、肥、氣、熱的協(xié)調,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團聚體的存在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與通氣性,促進土壤中氧氣與水分的流通,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長與發(fā)育。
2.維持土壤良好的保肥供肥性能。團聚體內部的持水孔隙水多空氣少,既可以保存隨水進入團聚體的水溶性養(yǎng)分,又適宜于兼嫌氣性微生物的活動。有機質分解緩慢,有利于腐殖質的合成,所以有利于養(yǎng)分的積累,起到保肥的作用。團聚體間的充氣孔隙中空氣多,適宜于好氣性微生物的活動,有機質分解快,產生的速效養(yǎng)分多,供肥性能良好,所以保肥供肥的矛盾得以協(xié)調。3.保持土質疏松,提高土壤宜耕性。團聚體的土壤土質疏松,宜耕性好,播種后種子易于發(fā)芽,出苗整齊度好。4.維持土壤結構與功能穩(wěn)定性。土壤團聚體可以提高土壤的抗侵蝕性與抗壓性,減少土壤的壓實與流失,有利于土壤保持。
非水穩(wěn)定性大團聚體組成用干篩法測定,水穩(wěn)定性大團聚體組成用濕篩法測定。篩分法根據土壤大團聚體在水中的崩解情況識別其水穩(wěn)定性程度,測定分干篩和濕篩兩個程序進行,最后篩分出各級水穩(wěn)定性大團聚體,分別稱其質量,再換算為占土樣的質量百分數。